綿陽格云環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服務熱線:400--110-5933
  微信同號:1898-110-5933

環境部發言人:踐行環境社會責任,讓保護生態環境成為時尚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出席“2019澎湃·責任踐行者年會”

劉斌.jpg

12月12日,澎湃新聞在上海舉辦“2019澎湃·責任踐行者年會”,這是澎湃新聞舉辦的第二屆公益年會。本屆年會設置“美麗中國”“可持續公益”等議題,并圍繞“環保公益組織如何利用環境信息公開數據動員社會力量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出席年會開幕式時以“踐行環境社會責任 攜手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致辭。他說,此次年會以“責任踐行者”為題,契合當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每個人都是優美生態環境的享有者,也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全民參與是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泵鞔_了政府、企事業單位、公眾等各行為主體的環境權利和責任。今年5月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顯示,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度較高,但是踐行度較低。

劉友賓說,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眾各方參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也應人人盡責。只有每個人都履行應盡的環境責任,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

他呼吁全社會應大力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引導人們正確樹立環境責任意識,在主張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一種生活時尚。

劉友賓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覆蓋大氣、水、土壤、核安全等主要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有了更加嚴密的法律保障。然而一些惡意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排放污染的行為依然存在,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甚至引發社會矛盾沖突,嚴重損害了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環境保護法》規定,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但隨著環保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新技術帶來的傳播格局的變化,生態環境輿論形勢越趨復雜,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同時也對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履行環境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9月,德國企業“舍弗勒”中華區CEO致信上海當地政府,稱其滾針原材料供應商 “由于環保方面的原因”,自9月10日起被“斷電停產,拆除相關生產設備”;將導致“49家汽車整車廠的200多個車型從9月19日開始陸續全面停產”,供貨缺口期將可能造成“中國汽車產量300多萬輛的減產,相當于三千億人民幣的產值損失”。

“舍弗勒”的求助函在網上傳播后,巨大的潛在損失和對產業的影響,讓很多網友對企業心生同情,甚至在網友評論和媒體的報道中也對強化環境監管對經濟影響產生擔憂。

針對“舍弗勒”斷供事件,澎湃新聞第一時間采訪了上海市浦東新區環保局,環保局作出回應稱:“已提前九個月告知供應商要停產搬遷,供應商完全有充分的時間與舍弗勒進行協調溝通和生產調整,不至于使舍弗勒感到突然和被動;其次,舍弗勒作為德資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應考慮其合法性,是否遵守中國的環保法規?!?/span>

劉友賓點贊了澎湃新聞在“舍弗勒斷供風波”中發揮主流新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他說,近年來,隨著生態環保執法的加嚴,“環保影響經濟”等一些不和諧聲音時而出現,“在‘舍弗勒斷供風波’中,澎湃新聞第一時間還原事實真相,其他媒體報道和評論紛紛跟進,對‘環保影響經濟’等錯誤言論進行了有力回擊,為環保工作贏得了輿論主動?!?/span>

劉友賓說,新聞媒體在加強環保法律宣傳,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曝光環境違法行為,督促企業知法、守法,依法履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引導公眾客觀合理表達環境訴求,有效使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環境權益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同時,隨著環境保護日益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公眾對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科學認知訴求越發強烈。一些涉及公眾健康的環保謠言不時出現,人們難辨真假。新聞媒體可以發揮專業特點和渠道優勢,加強生態環境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這對于提升公眾的環境科學素養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的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此外,生態環境保護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性污染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隨著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環境權益的訴求不斷增多,但一些人卻忽視應盡的環境責任,不文明、不環保行為時常發生。

劉友賓呼吁,全社會應大力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引導人們正確樹立環境責任意識,在主張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一種生活時尚。